拜博口腔网

多颗牙种植修复取模,多颗牙种植取模过程

多颗牙种植修复取模是通过精确转移种植体位置关系,为后期修复体制作提供基础的关键步骤,其过程通常分为开窗式和非开窗式两种方法:开窗式需在印模帽连接种植体后,于托盘对应位置开窗以便固定螺丝穿出,确保印模帽与托盘一体取出;非开窗式则依赖弹性印模材料包绕印模帽直接取模,操作时需先确认种植体稳定性,安装转移杆并注入硅橡胶印模材料,待凝固后分离印模帽与种植体,对于多颗牙种植病例,需特别注意种植体间的平行度及颌间咬合关系记录,必要时使用个性化托盘或数字化扫描技术提高精度,最终获得的模型需与对颌模型及面弓转移数据匹配,确保修复体的功能与美观效果。

多颗牙种植修复取模的关键技术与临床进展

种植牙已成为修复缺失牙的主流方案之一,尤其对于多颗牙缺失患者,精准的取模技术直接影响修复体的适配性和长期成功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传统印模与数字印模的协同应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将系统分析多颗牙种植取模的技术要点,并结合最新临床数据探讨其发展趋势。

多颗牙种植修复取模,多颗牙种植取模过程-图1

多颗牙种植取模的技术分类

传统印模技术

传统印模通过硅橡胶或聚醚材料获取口腔形态,适用于种植体位置分散或软组织形态复杂的病例,其核心步骤包括:

  • 开窗式印模:在印模托盘上开窗,使种植体转移杆直接暴露,确保精准定位。
  • 闭窗式印模:转移杆完全包裹于印模材料中,操作简便但精度略低。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3年发布的临床研究,传统印模在多颗牙种植中的平均误差为50–100 μm,精度受操作者经验影响显著(数据来源:中华口腔医学会)。

数字化印模技术

口内扫描仪(IOS)通过光学捕捉种植体位置及软组织形态,优势包括:

  • 实时可视化:椅旁调整修复体设计,减少返工率。
  • 高效性:单颌扫描时间可缩短至5分钟内(数据来源:Straumann 2024年白皮书)。

一项2024年发表于《Journal of Prosthetic Dentistry》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数字化印模在多颗牙连续缺失病例中的适配精度达20–40 μm,显著高于传统方法(P<0.05)。

技术选择的关键因素

对比维度 传统印模 数字化印模
精度 50–100 μm 20–40 μm
操作时间 30–45分钟 5–15分钟
适应症 高难度软组织轮廓、深种植体 种植体平行度良好、张口度足够
成本 材料成本低,人力成本高 设备投入高,长期效益显著

(数据整合自:2024年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共识报告)

临床操作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种植体间平行度不足

多颗牙种植常因骨量差异导致植入角度偏差,解决方案包括:

  • 使用角度螺丝通道:如Nobel Biocare的Multi-unit Abutment,允许修复体补偿最大40°偏差。
  • 数字化设计导板:通过术前CBCT规划,导板辅助种植体平行植入。

软组织塌陷影响印模精度

对于即刻负重病例,牙龈形态不稳定可能导致修复体边缘不密合,推荐:

  • 临时修复体塑形:愈合期使用临时冠引导软组织生长,6–8周后取终印模(数据来源:AO Foundation 2023年指南)。

未来趋势:混合取模技术的兴起

结合传统印模的软组织细节捕捉与数字化印模的高效性,混合模式成为复杂病例的新选择。

  • 扫描+硅橡胶辅助:口扫获取种植体位置后,用硅橡胶记录穿龈轮廓。
  • 3D打印个性化托盘:基于口扫数据打印托盘,提升传统印模的适配性。

根据2024年欧洲骨整合协会(EAO)的调查报告,混合取模技术在多颗牙修复中的使用率已从2020年的12%上升至34%,预计将成为未来5年的主流方案。

多颗牙种植修复的取模技术需根据患者解剖条件、预算及诊所设备综合选择,无论是传统还是数字化方法,核心目标均为实现修复体与种植体、软组织的三维适配,临床医师应持续关注技术更新,通过循证决策提升治疗可预测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