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通过CT判断种植牙型号

通过CT(特别是锥形束CT,CBCT)来判断和选择种植牙型号是种植术前评估的核心环节,CT本身不能直接“看到”或“识别”某个特定品牌或型号的种植体,但它提供了关键的解剖和骨质信息,医生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最适合患者具体情况(骨条件、位置、咬合力、美学需求等)的种植体型号、直径和长度

通过CT判断种植牙型号-图1

以下是CT在种植牙型号选择中的关键作用和判断依据:

CT提供的关键信息(用于型号选择的基础)

  1. 骨量评估(最重要的因素):

    • 骨高度: 测量缺牙区牙槽嵴顶到重要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管、上颌窦底、鼻腔底)的距离,这直接决定了种植体可能的最大安全长度,如果骨高度不足,可能需要选择短种植体、进行骨增量手术(上颌窦提升、骨劈开、骨移植等)或选择倾斜植入方案。
    • 骨宽度: 测量牙槽嵴的颊舌径宽度,这决定了种植体可选择的直径范围,骨宽度不足时,可能需要选择窄径种植体、进行骨劈开术或引导骨再生术(GBR)来增宽。
    • 骨密度: CT值(Hounsfield Units, HU)可以大致评估骨质的密度(D1-D4型骨),低密度骨(D3/D4型)需要选择表面处理更优(如喷砂酸蚀、SLA、SLActive等)设计更稳定(如锥形设计、螺纹设计) 的种植体,以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和骨结合成功率,高密度骨(D1/D2型)对种植体型号选择限制相对较小,但也要考虑可能的预备困难。
  2. 重要解剖结构定位:

    • 神经血管管: 精确标记下颌管(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颏孔的位置,避免种植体植入时损伤神经,导致下唇麻木。
    • 上颌窦: 清晰显示上颌窦底的位置、形态、黏膜厚度,判断种植体植入是否会穿透窦腔,是否需要行上颌窦内提升或外提升术,这直接影响种植体长度的选择。
    • 鼻腔: 在上颌前牙区,评估鼻底的位置和形态,避免种植体穿入鼻腔。
    • 邻牙牙根: 观察缺牙区邻牙牙根的位置、形态、与牙槽嵴顶的距离,确保种植体植入不会伤及邻牙牙根。
    • 骨缺损区域: 识别缺牙区牙槽骨的吸收形态和程度(如水平吸收、垂直吸收、凹陷型缺损等),这影响种植体植入的角度、位置以及是否需要植骨。
  3. 可用空间评估:

    • 近远中向: 测量缺牙间隙的大小,确保所选种植体直径不会导致种植体与邻牙接触过紧(影响清洁)或过远(影响修复体强度和美观)。
    • 颊舌向: 结合骨宽度,评估种植体植入后,其颈部和基台在颊舌向的位置是否在理想的美学线内(前牙区)或有利于清洁(后牙区),以及是否可能穿出骨皮质。
  4. 咬合评估(间接):

    通过CBCT重建的模型,可以初步评估患者的咬合关系、牙列情况,为种植体选择提供参考(承受较大咬合力的后牙区可能需要选择直径更大、长度更长、表面处理更优的种植体)。

如何根据CT信息选择种植体型号

  1. 确定种植体长度:

    • 首要原则:安全第一。 种植体尖端必须距离重要的解剖结构(如下颌管上缘至少1-2mm,上颌窦底至少1-2mm,鼻腔底至少1-2mm)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 骨结合。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足够长的种植体以获得更大的骨-种植体接触面积(BIC),提高初期稳定性和长期成功率,通常建议植入骨内的长度至少为8-10mm,但这并非绝对,短种植体(<8mm)在特定条件下(如骨高度有限)也是可行的选择。
    • CT应用: 在CT影像上精确测量骨高度,减去安全距离,得出可选的长度范围,结合骨质密度,如果骨质较差,可能需要选择更长的种植体来补偿。
  2. 确定种植体直径:

    • 首要原则:匹配骨宽度。 种植体直径应小于或等于牙槽骨的宽度,确保种植体周围有至少1-1.5mm的骨包绕(尤其是颈部),以保证长期稳定性和避免骨吸收,理想情况下,种植体直径应占骨宽度的80%左右。
    • 功能与美学。
      • 后牙区:承受较大咬合力,通常选择直径较大(≥4.0mm)的种植体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力。
      • 前牙区:美学要求高,可能需要选择直径稍小(3.3mm-3.8mm)的种植体以获得更自然的穿龈轮廓,或者选择宽颈/平台转移设计的种植体来保存牙槽骨和软组织。
      • 窄骨条件:当骨宽度不足以容纳标准直径(如4.0mm)种植体时,必须选择窄径(3.3mm, 3.0mm甚至更小)种植体,或进行骨增量。
    • CT应用: 在CT影像上测量缺牙区牙槽嵴最窄处的宽度,减去必要的骨包绕量,得出可选的直径范围,结合近远中向间隙大小进行最终调整。
  3. 选择种植体系统/品牌及具体型号:

    • 表面处理: 根据骨密度选择,低密度骨优先选择表面活性高、促进骨结合效果好的表面(如SLA, SLActive, TiUnite, Roxolid等)。
    • 设计特征:
      • 螺纹设计: 锥形螺纹有助于在低密度骨中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宽螺纹、深螺纹通常提供更强的机械稳定性。
      • 颈部设计: 平台转移设计有助于保存牙槽骨高度,减少边缘骨吸收,窄颈设计有利于前牙区美学。
      • 连接方式: 内连接通常提供更好的抗旋转性和封闭性,外连接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容易修复。
    • 品牌与医生经验: 医生通常会选择自己熟悉、有成功经验、且认为最适合当前病例的品牌和型号,不同品牌有其独特的设计优势和适应症。
    • 修复需求: 种植体的平台直径、基台连接方式、角度基台(如果需要)等需要与最终的修复方案(单冠、桥、覆盖义齿)相匹配,CT可以帮助评估基台选择的可行性。
    • CT应用: CT提供的骨量、骨质、位置信息是选择上述设计特征的基础,医生会结合这些信息,从自己掌握的种植体系统中挑选出最匹配的型号,在窄骨且骨质差的位置,可能会选择一款窄径(3.3mm)、长度适中(10mm)、表面活性高(SLA)、锥形螺纹设计的种植体。

重要注意事项

  1. CT是工具,不是唯一依据: CT是极其重要的术前规划工具,但最终的种植体型号选择是综合决策的结果,必须结合:
    • 详细的临床检查: 口腔卫生状况、软组织状况、咬合分析、患者全身健康状况等。
    • 患者期望和沟通: 患者的美观要求、功能需求、经济预算。
    • 医生的经验和技术: 医生对不同种植体系统的熟悉程度、手术技巧、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 可用的修复方案: 最终的修复体设计对种植体选择有直接影响。
  2. CBCT是首选: 相比传统CT,CBCT具有辐射剂量更低、扫描时间更短、费用更低、分辨率更高(尤其对于牙槽骨和颌骨结构)、三维重建更直观等优势,是种植术前评估的金标准
  3. 软件辅助规划: 现代种植术前规划软件可以加载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进行精确的测量,模拟种植体植入的位置、角度、深度,并尝试导入不同品牌/型号的种植体数据库进行虚拟匹配,大大提高了规划的准确性和效率。
  4. 动态决策: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能会根据实际术中所见(如骨质的实际情况、出血情况、初期稳定性测试结果)对术前基于CT的计划进行微调,甚至改变种植体型号的选择(发现实际骨量比CT显示的更好或更差)。

CT(尤其是CBCT)通过提供精确的骨量(高度、宽度、密度)、重要解剖结构位置、可用空间等信息,为种植体长度、直径的选择提供了客观、量化的基础,医生根据这些信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自身经验以及不同种植体系统的设计特点(表面处理、螺纹、颈部、连接方式等),最终确定最适合该患者的种植体系统、品牌和具体型号,CT是种植成功的关键第一步,但最终的决策是科学评估与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