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半固定示意图如何体现半固定设计特点?

半固定种植牙修复(以球帽附着体为例)的核心在于中间有一个可活动的连接结构(附着体),它连接着固定在种植体上的“基台”和最终戴在口腔里的“牙冠/桥”,这个附着体允许牙冠在一定的范围内轻微活动(主要是旋转和一定的下沉/翘起),而不是像全固定修复那样完全粘死在基台上。

种植牙半固定示意图如何体现半固定设计特点?-图1


种植牙半固定修复(球帽附着体)示意图描述(从咬合面视角看)

想象您正对着患者的口腔上方往下看(咬合面视角),看到的是上颌或下颌后牙区的修复体(通常是牙冠或小桥)。

种植体(埋在骨头里,示意图中通常不直接显示)

  • 这是植入牙槽骨内的“人工牙根”,由纯钛或钛合金制成,与骨组织结合(骨整合)。
  • 示意图中: 可能只显示种植体在牙龈穿出点的位置,或者用一个小圆圈/点表示其穿出牙龈的位置。

基台(连接种植体和上部结构的关键部件)

  • 这是一个经过精密加工的、与种植体内部接口匹配的“小柱子”。
  • 它通过螺丝被牢牢固定在种植体上,位置是不可移动的。
  • 基台的顶端有一个特定的几何形状,用于连接附着体。
  • 示意图中: 在种植体穿出牙龈的位置,画一个垂直向上圆柱体或锥台形结构代表基台,基台的顶端会设计成一个精确的球形或蘑菇形凸起(称为“球”)。

附着体(半固定的核心 - 球帽结构)

  • 这是连接基台和牙冠/桥的“关节”。
  • 基台侧(阳极): 如上所述,是固定在基台顶端的球状结构(Ball)。
  • 牙冠侧(阴极): 这是一个精确匹配球状结构的凹槽/窝洞(Housing / Cap),这个凹槽通常镶嵌在牙冠/桥的内部,位于与基台球对应的位置。
  • 工作原理:
    • 牙冠/桥通过内部预成的结构或粘接剂固定在牙槽嵴上的天然牙或其它种植体的基台上(如果是单端修复,则固定在邻牙上;如果是中间种植体,则固定在两端的基台上),这个固定点称为固位体
    • 在牙冠/桥的内部,对应基台球的位置,有一个精确的凹槽(帽)
    • 当患者戴入牙冠/桥时,基台上的精确地嵌入牙冠内部的凹槽(帽)中。
    • 这个球与凹槽的配合非常精密,允许牙冠在垂直方向上有微小的下沉(当咬合力作用时),在水平方向上有微小的旋转和摆动(通常在几度以内),这种微小的活动性是“半固定”的精髓。
  • 示意图中:
    • 在基台顶端的球上方(或牙冠内部对应位置),清晰地画出:
      • 一个小圆球(代表基台球)。
      • 一个带有精确凹槽的“帽子”或“窝洞”(代表牙冠侧的帽),这个帽是内部结构,通常位于牙冠的舌侧或腭侧(上颌)或舌侧(下颌)。
    • 虚线箭头表示球帽之间可能的微小活动方向(如:垂直下沉、旋转)。

牙冠/桥(最终修复体)

  • 这是模拟天然牙形态的部分,由牙科材料(如全瓷、烤瓷、金属烤瓷等)制成。
  • 它覆盖在天然牙或其它基台上(固位体部分),并通过其内部的凹槽(帽)与中间种植体的基台球形成半固定连接。
  • 示意图中: 画出一个牙冠或小桥的咬合面形态(通常磨牙形态较复杂),在牙冠/桥的非咬合面一侧(舌侧/腭侧),用剖面图的方式显示其内部结构,特别是那个容纳基台球的凹槽(帽),这个凹槽是半固定的关键。

牙龈(软组织)

  • 包裹着种植体颈部和基台,形成封闭。
  • 示意图中: 在基台周围画一些波浪线或短曲线代表牙龈组织,将基台和牙冠/桥的边缘与下方的骨头隔开。

图示总结(咬合面视角)

(想象视角:从患者头顶往下看口腔)
[天然牙/其它基台固位体] ---- [牙冠/桥的咬合面形态] ---- [内部剖面显示凹槽(帽)]
                                  |                      |
                                  |                      | (内部凹槽/帽 - 阴极)
                                  |                      |
                                  |                      |
                                  |                      V
                                  |                  [基台球 - 阳极] (固定在基台上)
                                  |                      |
                                  |                      |
                                  |                      V
                                  |                  [基台] (固定在种植体上)
                                  |                      |
                                  |                      V
                                  |                  [种植体] (埋在骨头里,示意图中可能只显示穿出点)
                                  |                      |
                                  |                      V
                                  |                  [牙槽骨] (示意图中可能用简单线条表示)
                                  |
                                  V
                              [牙龈] (包裹基台和种植体颈部)

关键特征标注在示意图上

  • 基台: 固定在种植体上,不可动。
  • 基台球(阳极): 固定在基台顶端。
  • 牙冠内部凹槽(帽/阴极): 位于牙冠/桥内部,与基台球形成活动连接。
  • 半固定连接点: 标注球帽配合处,用虚线/箭头表示允许的微小活动。
  • 固位体: 标注牙冠/桥固定在天然牙或其它基台上的部分。
  • 牙冠/桥: 最终的修复体形态。
  • 牙龈: 包裹基台和种植体颈部。

半固定的优势(示意图体现)

  1. 应力缓冲: 球帽结构允许修复体在功能运动(咀嚼)时产生微小的动度,将部分应力分散和缓冲,减少对种植体-骨界面的集中负荷,降低种植体周围炎和骨吸收的风险。
  2. 保护基台螺丝: 减少了直接传递到基台固定螺丝的侧向力,降低螺丝松动或折断的风险。
  3. 便于清洁和维修: 牙冠通常是可摘取的(或者至少连接部分暴露),清洁更方便,如果球帽磨损或损坏,相对容易更换,而不需要重做整个牙冠/桥。
  4. 费用相对较低: 通常比全瓷冠或复杂的多单位固定桥便宜。
  5. 适应症广: 尤其适用于种植体数量不足、骨条件一般、需要减少侧向力或对美观要求相对不高的后牙区修复,以及全口种植覆盖义齿的固位体(杆卡式也属于半固定的一种)。

与全固定的区别(示意图对比)

  • 全固定: 牙冠/桥通过粘接剂完全粘死在基台上(或通过螺丝固定在基台上,再用树脂覆盖),没有任何活动度,示意图中看不到球帽结构,牙冠直接“坐”在基台上。

希望这个详细的文字描述能帮助您清晰地理解种植牙半固定修复(球帽附着体)的示意图结构和工作原理!如果您有具体的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