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正畸安氏二类一分类病例的矫治要点有哪些?

核心定义与特征

  1. 安氏分类依据: 主要基于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咬合关系

    • 安氏二类: 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近中(即下颌磨牙相对于上颌磨牙位置偏后)。
    • 一分类: 在安氏二类关系的基础上,伴有上颌前牙(切牙)的唇向倾斜或前突,以及深覆盖
  2. 主要临床表现:

    正畸安氏二类一分类病例的矫治要点有哪些?-图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深覆盖: 这是标志性特征,指上颌切牙切缘到下颌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过大(gt;3mm,严重者可达10mm以上),表现为“龅牙”。
    • 深覆合: 上颌切牙切缘覆盖下颌切牙牙冠唇面的垂直距离过大(gt;下颌切牙牙冠长度的1/3),严重时可导致下颌前牙咬伤上颌腭侧牙龈。
    • 磨牙关系: 典型的安氏二类磨牙关系(远中关系)。
    • 牙弓关系:
      • 上颌牙弓:可能前段拥挤、前突;也可能相对正常或稍宽。
      • 下颌牙弓:通常后段拥挤(第三磨牙区),前段可能相对正常或稍拥挤。
    • 面部特征:
      • 凸面型: 由于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侧面观呈凸面型。
      • 下颌后缩: 颏部(下巴)位置相对靠后,下颌平面角可能正常、增大(高角型)或减小(低角型)。
      • 鼻唇沟加深: 上唇相对上颌基骨前突,导致鼻唇沟明显。
      • 唇部闭合困难: 常需用力才能闭唇,或呈“露龈笑”。
      • 颏部肌肉紧张: 闭唇时颏肌紧张。
    • 口内情况: 可能伴有上颌中缝增宽、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或过小、上颌尖牙萌出位置异常(高位、唇向)等。

病因分析

安氏二类一分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 是最主要的病因,父母或家族中常有类似的错颌畸形史,可能涉及上下颌骨大小、位置、牙齿大小的遗传倾向。
  2. 环境因素:
    • 不良习惯:
      • 吐舌习惯: 舌体置于上下颌前牙之间,推上前牙唇向,阻碍下颌发育,是导致深覆盖和开颌的重要原因。
      • 口呼吸: 导致上颌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前牙前突、下颌后缩。
      • 吮指/咬唇习惯: 可能导致上前牙前突、开颌或深覆盖。
    • 替牙障碍:
      • 乳牙早失: 尤其是上颌乳尖牙或乳磨牙早失,可能导致邻牙前移,为恒尖牙萌出间隙不足,造成尖牙唇向萌出或拥挤,间接影响磨牙关系。
      • 乳牙滞留: 阻碍恒牙正常萌出。
      • 上颌乳磨牙早失: 可能导致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移位,形成二类关系。
    • 局部因素:
      • 上颌前牙区牙量过大或下颌前牙区牙量过小。
      • 上颌骨发育过度或下颌骨发育不足(骨骼因素)。
      • 上唇系带附着过低。
      • 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导致口呼吸。

诊断要点

  1. 临床检查:
    • 面部检查: 侧面观凸面型程度,唇部闭合状态,鼻唇沟深度,颏部位置,微笑露龈情况。
    • 口内检查:
      • 牙齿排列情况(拥挤、扭转、间隙)。
      • 磨牙关系(确认安氏二类)。
      • 前牙覆盖、覆合程度(测量)。
      • 牙弓形态(上颌宽度、下颌长度)。
      • 牙周状况(深覆合可能导致下前牙创伤)。
      • 口腔不良习惯(吐舌、口呼吸等)。
      • 颞下颌关节检查(有无弹响、疼痛、开口受限)。
  2. 模型分析:
    • 测量覆盖、覆合值。
    • 测量牙弓长度、宽度、拥挤度。
    • 分析 Bolton 指数(上下颌牙量比例是否协调)。
    • 研究模型以制定拔牙方案。
  3. X光片检查:
    • 全口曲面断层片: 观察全口牙根情况、牙胚发育、骨量、第三磨牙位置。
    • 头影测量片(关键):
      • 骨骼指标:
        • SNA角:反映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增大提示上颌前突。
        • SNB角:反映下颌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减小提示下颌后缩。
        • ANB角:反映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增大是安氏二类的骨骼标志。
        • 面角(NP-FH):反映下颌整体突度,减小提示下颌后缩。
        • 下颌平面角(MP-FH):反映面部垂直高度,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对治疗计划影响很大。
        • 颏前点位置(Po)。
      • 牙齿指标:
        • 上/下颌切牙唇倾度(U1-SN, L1-MP),U1-SN增大提示上前牙唇倾。
        • 上/下颌磨牙倾斜度。
        • 牙齿轴倾度。
      • 软组织指标:
        • 上/下唇突度(E-line)。
        • 鼻唇角。
    • 手腕骨龄片: 判断生长发育潜力(尤其对青少年患者)。
  4. 其他检查: 如需,可拍摄颞下颌关节片或CBCT(复杂病例、骨骼问题严重、需评估骨量或埋伏牙)。

治疗目标

  1. 改善面部美观: 减少面部突度,改善侧面轮廓,使唇部协调自然闭合。
  2. 纠正牙齿关系:
    • 矫正磨牙关系至中性或轻度近中。
    • 矫正前牙覆盖、覆合至正常或正常范围。
    • 排齐牙列,消除拥挤。
    • 建立稳定的尖牙引导和组牙功能。
  3. 改善咬合功能: 建立稳定、平衡、功能良好的咬合关系,提高咀嚼效率。
  4. 促进颌骨发育(青少年): 利用生长潜力,引导下颌向前,改善骨骼关系。
  5. 维持疗效: 确保治疗效果长期稳定。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计划需根据患者的年龄、骨骼类型(高角/均角/低角)、病因、软组织侧貌、错颌严重程度、患者意愿及配合度等因素综合制定。

A. 替牙期(混合牙列期)治疗(早期干预)

  • 目标: 利用生长潜力,引导颌骨向正常方向发育,纠正不良习惯,为恒牙萌出创造空间,减轻恒牙期治疗难度。
  • 方法:
    • 破除不良习惯: 纠正吐舌、口呼吸、吮指等,常用舌刺、唇挡、前庭盾等。
    • 促进下颌发育:
      • 功能矫治器: 如 Twin Block、Bionator、Herbst矫治器等,通过改变下颌位置,刺激下颌骨生长,同时抑制上颌骨生长(部分设计),是治疗安氏二类一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核心方法
      • 口外弓: 主要用于抑制上颌骨前向生长(高位牵引)或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低位牵引)。
    • 扩大牙弓: 对于上颌狭窄者,可使用快速腭扩器或慢速扩弓器。
    • 序列拔牙: 在特定情况下(如下颌前牙区严重拥挤,预测恒尖牙萌出困难),可拔除乳尖牙或第一乳磨牙,引导尖牙向远中萌出。

B. 恒牙期治疗

这是治疗的主要阶段,通常在12岁左右所有恒牙(除第三磨牙)萌出后开始。

  1. 非拔牙矫治:

    正畸安氏二类一分类病例的矫治要点有哪些?-图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适用情况: 轻度深覆盖(<5mm),轻度深覆合,上下颌牙弓无明显拥挤或轻度拥挤,Bolton指数正常,骨骼问题不严重(ANB角<5°),面部侧貌尚可接受。
    • 方法:
      • 固定矫治器: 使用滑动法或关闭曲法,将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推磨牙向后),内收上前牙,常用装置:J钩、摆式矫治器、磁力矫治器、滑动杆等。
      • 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 有时用于改善磨牙关系和排齐下颌牙弓,但需谨慎评估。
      • 微种植体支抗: 在上颌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提供绝对支抗,高效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或整体内收上颌前牙,效果确切且可控性强,应用越来越广泛。
  2. 拔牙矫治:

    • 适用情况: 最常见于中重度安氏二类一分类病例。 深覆盖较大(>5-6mm),上颌前牙明显前突,上颌牙弓中度至重度拥挤,Bolton指数不协调(上颌牙量相对过大),或需要大量内收上前牙以改善侧貌。
    • 拔牙模式:
      • 最常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4/4)。 这是经典的拔牙模式,能提供充足空间内收前牙,改善覆盖和侧貌,同时排齐上颌牙弓,通常配合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4/4或5/5),以协调上下牙弓,建立良好的尖牙关系和咬合。
      • 其他模式: 如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5/5)或上颌尖牙(3/3),相对较少用,需特定适应症。
    • 方法:
      • 固定矫治器: 主流方法,通过滑动法(直丝弓矫治器技术)或关闭曲法,利用拔牙间隙内收上前牙,排齐牙列,关闭拔牙间隙,调整磨牙关系。
      • 微种植体支抗: 在拔牙矫治中至关重要,提供强大支抗,确保上前牙充分内收而不发生不必要的后牙前移,精确控制牙齿移动和侧貌改善。
      • 自锁托槽: 可能减少摩擦力,提高矫治效率。
  3.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 适用情况: 严重的骨骼畸形(ANB角>8°-10°),上下颌骨严重不调,单纯正畸无法达到理想功能和美观效果,且患者已生长发育完成(通常18岁以后)。
    • 方法: 正畸治疗先进行术前去代偿(如内收过度前突的上前牙,使牙齿位置与术后骨骼位置匹配),然后进行正颌手术(如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后退、下颌升支截骨术前移),术后再进行精细的正畸调整,建立稳定咬合和完美咬合关系。

C. 保持阶段

  • 重要性: 安氏二类一分类,尤其是拔牙病例和伴有下颌后缩的病例,复发风险较高,保持阶段至关重要。
  • 方法:
    • 活动保持器: 如Hawley保持器(最常用,兼具保持和稳定作用)。
    • 固定保持器: 主要用于下颌前牙区,粘接在下颌前牙舌侧,防止前牙散开。
    • 组合保持: 通常建议下颌使用固定保持器,上颌使用活动保持器。
    • 保持时间: 至少需要2年,尤其对于拔牙病例和下颌后缩病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终身夜间佩戴。

预后与注意事项

  1. 预后: 总体预后良好,但严重程度、骨骼因素、患者配合度、不良习惯是否破除、保持是否到位等因素显著影响最终效果和稳定性,拔牙病例和正颌手术病例的长期稳定性需要特别关注。
  2. 关键点:
    • 诊断全面: 必须精确区分是牙性、功能性还是骨性问题,或混合问题。
    • 治疗计划个体化: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需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
    • 支抗控制: 尤其在拔牙病例中,有效控制支抗是成功的关键,微种植体支抗提供了强大工具。
    • 侧貌改善: 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改善软组织侧貌,避免“瘪嘴”或“双颌前突”。
    • 不良习惯管理: 必须在治疗期间及保持期彻底破除不良习惯,否则极易复发。
    • 患者沟通与配合: 充分告知患者治疗目标、方案、风险、费用及保持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是成功的基础。
    • 多学科合作: 对于复杂病例(如伴有严重牙周病、TMJ问题、唇腭裂等),可能需要与牙周科、关节科、修复科、颌面外科等合作。

安氏二类一分类错颌畸形是正畸领域的经典难题,其核心是上颌前牙/上颌骨相对于下颌前牙/下颌骨位置偏前(深覆盖),常伴有深覆合下颌后缩,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骨骼类型、错颌程度、病因等)选择早期干预、非拔牙矫治、拔牙矫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等方法。微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矫治的精确性和效率。破除不良习惯、精细的支抗控制、改善侧貌、以及长期有效的保持是确保治疗效果稳定的关键,正畸医生需要具备全面的诊断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的能力以及精湛的临床操作技术。

正畸安氏二类一分类病例的矫治要点有哪些?-图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