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 几次

种植牙作为一种成熟的缺牙修复方式,其治疗周期和复诊次数因患者口腔条件、治疗方案及医生技术等因素存在差异,以下将从标准流程、特殊情形、影响次数的关键因素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并附对比表格辅助理解。

种植牙 几次-图1


标准种植牙流程及对应次数

第1次:术前检查与方案设计(必选)

✅ :拍摄CBCT三维影像、制取口腔模型、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血压监测等。
🔍 作用:判断牙槽骨密度/高度是否达标(厚度≥1mm)、排除禁忌症(如糖尿病未控制、骨质疏松活跃期),制定个性化方案。
⚠️ 注意:若发现邻牙龋坏、牙周炎等问题需优先治疗,此阶段可能增加1-2次预处理就诊。

第2次:种植体植入术(首次手术)

时机:局部麻醉下完成,单颗牙耗时约30分钟。
🔧 操作:切开牙龈→制备种植窝洞→植入纯钛种植体→缝合创口。
恢复期:需等待3-6个月骨结合期(下颌通常3个月,上颌因骨质疏松需4-6个月),期间避免咀嚼硬物,使用漱口水防感染。

第3次:拆线+初步复查(非绝对必要)

🩹 场景:采用可吸收缝线者无需拆线;不可吸收缝线需术后7-10天拆除。
📊 检查重点:确认无感染、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必要时调整咬合关系。

第4次:基台连接术(二期手术)

💡 意义:当骨结合完成后,通过小切口暴露种植体顶端,安装愈合基台促进牙龈成型。
📌 细节:部分系统支持"一体式"设计(如士卓曼BLT),可直接跳过此步骤;传统两段式种植必须执行本步骤。

第5次:取模与临时义齿制作

🗺️ 流程:硅橡胶精确制取口腔印模→技工室制作金属支架→试戴临时树脂牙冠。
优势:临时冠可维持美观,测试咬合舒适度,为最终修复提供参考。

第6次:永久牙冠佩戴(终末步骤)

💎 材料选择:全瓷冠(推荐前牙区)、氧化锆冠(兼顾强度与透光性)、金属烤瓷冠(后牙实用型)。
🔄 调试要点:再次确认咬合高度、邻接关系,微调至无异物感后方可永久粘接。

典型数据:约70%健康患者按上述6次完成治疗,总耗时4-8个月。


特殊情形下的次数变动表

类型 触发条件 次数变化 备注
即刻种植 新鲜拔牙窝直接植入 ↓减少1次 仅适用于无炎症的简单病例
骨增量手术 牙槽骨高度<8mm或宽度不足 ↑增加2-3次 需先用自体骨粉+生物膜引导再生
数字化导板辅助 复杂病例精准定位需求 →保持标准次数 通过3D打印导板提升精度
多学科联合治疗 合并正畸/正颌外科干预 ↑增加3次以上 需协调多科室治疗计划
All-on-4速效方案 半口/全口缺失且骨量尚可 ↓压缩至2-3次 当天完成种植+临时固定桥

影响次数的核心变量解析

解剖学基础差异

骨量不足:亚洲人常见上颌窦底凹陷、下颌神经管高位,约35%患者需配合GBR(引导骨再生术),导致次数增加。
👉 解决方案:采用短种植体(<8mm)或倾斜植入技术可规避部分复杂手术。

全身健康状况

💉 慢性病管理:高血压患者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8mmol/L方可手术。
🦠 免疫抑制人群:器官移植术后服用抗排异药物者,感染风险提高40%,需加强术后随访频次。

美学区特殊处理

🌸 前牙区种植:为避免金属色透出,常选用个性化基台转移杆,并增加1次牙龈塑形手术。
🌈 微笑曲线重建:对深覆合患者需同步进行咬合重建,可能涉及正畸协同治疗。


常见误区澄清

误解1:"一次就能搞定"
事实:即使最先进的即刻负重技术,也需要至少2次就诊(首次种植+即刻负载),且适用范围仅限特定病例。
误解2:"次数越少越好"
真相:仓促缩短治疗周期可能导致纤维包裹而非真性骨结合,5年失败率升高至15%以上。


相关问答FAQs

Q1: 我听说有人当天就能装上牙齿是真的吗?
A: 是的,这属于"即刻负重"技术,适用于单颗牙缺失且骨量充足的患者,医生会在种植的同时安装临时义齿,但正式牙冠仍需等待3个月后骨结合稳定后再制作,这种方式虽快捷,但对医生技术和设备要求极高,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Q2: 如果中途出差耽误了复诊怎么办?
A: 轻微延迟(不超过2周)通常不影响整体进程,但长期延误可能导致以下问题:①牙龈过度增生覆盖种植体;②咬合紊乱引发颞下颌关节不适,建议提前告知主治医师,必要时可在当地医院完成基础检查并将数据传回原诊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