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牙齿矫正时,哪些情况需要拔牙?

牙齿矫正中是否需要拔牙,是一个需要专业正畸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决策,拔牙并非矫正的必经之路,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拔牙是获得理想矫正效果、稳定性和面部美观的必要手段

牙齿矫正时,哪些情况需要拔牙?-图1

以下是在牙齿矫正中通常需要考虑拔牙的几种主要情况:

🦷 1. 牙齿严重拥挤

  • 核心原因: 上下颌骨的骨量(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牙齿,导致牙齿排列不齐、重叠、扭转、错位。
  • 拔牙目的: 拔除某些牙齿(通常是前磨牙,即双尖牙),为其他牙齿排齐提供必要的空间,这是拔牙矫正最常见的原因。
  • 判断依据:
    • 拥挤度:通过测量模型或X光片计算,如果拥挤度非常大(上颌拥挤超过8-10毫米,下颌超过6-8毫米),单纯靠扩弓或磨牙后倾往往难以解决,且效果不稳定。
    • 牙齿大小与骨量不匹配:牙冠总宽度大于牙弓周长。

🦷 2. 牙齿前突(龅牙)或深覆盖

  • 核心原因: 上前牙相对于下前牙或牙槽骨过度前突,导致嘴唇前凸,侧貌不美观,可能由遗传、不良习惯(如吮指、口呼吸)、替牙障碍等引起。
  • 拔牙目的: 拔除前磨牙后,可以利用拔牙后的间隙,通过正畸力量(如使用种植钉、微种植体、口外弓等)整体向后移动整个牙列,特别是内收上前牙,从而改善前突程度,改善侧貌面型,使嘴唇更贴合。
  • 判断依据:
    • 上下前牙切端到上唇或下唇的距离过大(上唇突度、E线等)。
    • 侧貌分析显示软组织前突明显。
    • 上下前牙的唇倾度(角度)过大。

🦷 3. 深覆合(咬合过深)

  • 核心原因: 上前牙切缘覆盖下前牙牙冠过多(垂直向问题),有时伴有后牙咬合低(开颌间隙)。
  • 拔牙目的: 拔除后牙(通常是前磨牙),一方面可以压低前牙,打开咬合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升高后牙,建立稳定的后牙咬合关系,有时拔除前牙(如切牙)用于压低前牙,但较少见。
  • 判断依据:
    •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牙冠的垂直距离过大(超过下前牙牙冠长度的1/2甚至2/3)。
    • 后牙咬合低,有开颌间隙。
    • 面下1/3高度不足。

🦷 4. 牙齿前突伴随深覆合

  • 核心原因: 同时存在牙齿前突(水平向问题)和深覆合(垂直向问题)。
  • 拔牙目的: 这是拔牙矫正的经典适应症之一,拔除前磨牙可以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改善前突,同时压低前牙打开咬合改善深覆合,效果通常较好且稳定。
  • 判断依据: 同时满足上述第2点和第3点的表现。

🦷 5. 上下牙量不匹配(Bolton指数不调)

  • 核心原因: 上颌牙齿总宽度与下颌牙齿总宽度比例严重失调(Bolton指数异常)。
    • Bolton指数过大(上颌牙量相对过大): 下颌牙弓空间不足,导致下前牙拥挤或反颌(地包天)。
    • Bolton指数过小(上颌牙量相对过小): 上颌牙弓空间不足,导致上前牙拥挤或深覆盖。
  • 拔牙目的: 通过拔除相应牙弓的牙齿(通常是前磨牙),调整上下牙量比例,使上下牙弓能良好匹配,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
  • 判断依据: 通过测量上下颌牙冠总宽度计算Bolton指数,与正常值比较差异过大。

🦷 6. 存在无法保留的牙齿或病理因素

  • 核心原因:
    • 严重龋坏(蛀牙): 某些牙齿破坏过大,无法通过根管治疗和修复保存。
    • 严重牙周病: 牙齿周围支持组织严重破坏,松动度大,预后差。
    • 多生牙: 额外生长的牙齿(如正中多生牙)阻碍了正常牙齿的排列和萌出。
    • 埋伏牙: 某些牙齿位置异常,无法正常萌出,且可能影响邻牙健康或排列。
    • 牙根严重吸收: 牙齿牙根吸收过多,无法承受正畸力。
  • 拔牙目的: 移除这些病灶或异常牙齿,消除其对矫正的干扰或危害,为其他健康牙齿的排列创造条件。

🦷 7. 为修复治疗创造条件

  • 核心原因: 成年患者,特别是需要种植、固定桥等修复治疗时,牙齿排列不齐或缺牙间隙不足。
  • 拔牙目的: 拔除无法利用或影响修复的牙齿,通过正畸移动牙齿,为修复体(种植牙、牙冠、桥)创造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位置关系。

📌 重要考虑因素与替代方案

  • 非拔牙矫治的可能性: 医生会优先考虑非拔牙方案,
    • 扩大牙弓: 通过扩弓器(如螺旋扩弓器、扩弓弓丝)增加牙弓宽度(需评估骨缝是否已闭合,骨量是否足够)。
    • 邻面去釉(片切): 磨除少量牙齿邻面釉质,每颗牙可提供约0.25mm空间,适用于轻度拥挤。
    • 推磨牙向后: 使用特定装置(如摆式矫治器、磁力装置、种植钉)将后牙整体向后移动,为前牙排齐或内收创造空间(需评估支抗是否足够)。
    • 压低牙齿: 使用特定装置(如种植钉、J钩、摇椅弓)压低前牙或后牙,改善深覆合或前突。
  • 拔牙的风险与权衡: 拔牙本身有风险(如感染、神经损伤等),且可能改变面型(如内收过多可能导致面型凹陷)、影响咀嚼效率、需要更长的矫正时间,医生会仔细评估利弊。
  •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骨骼情况、牙齿大小、软组织、面部美学需求都不同,没有绝对的“拔牙标准”。专业正畸医生的面诊、拍片(全景片、头颅侧位片、CBCT等)、模型分析是制定方案的关键。

牙齿矫正是否需要拔牙,核心在于解决现有或潜在的牙量与骨量不匹配问题,以达到牙齿排列整齐、咬合稳定、功能良好、面部协调美观的目标,严重拥挤、显著前突(龅牙)、深覆合、上下牙量严重不调、以及存在无法保留的牙齿等情况,通常是拔牙矫正的主要适应症。

强烈建议: 如果你正在考虑牙齿矫正,务必咨询专业的正畸医生,医生会通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结合你的具体需求,制定最适合你的个性化矫正方案,并详细解释是否需要拔牙以及原因,不要自行判断或轻信非专业人士的建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