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中的磨牙”通常指的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为了达到矫正目标而进行的牙齿表面少量打磨,这和夜磨症(夜间无意识磨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正畸治疗中,“磨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矫正前/矫正中的牙齿预备(邻面去釉 / IPR)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磨牙”情况,也是专业术语中的“磨牙”。
- 目的:
- 解决轻度拥挤: 当牙齿有轻度拥挤,但又不希望拔牙时,可以通过少量磨除每颗牙齿邻面(与相邻牙齿接触的那一面)的釉质,为牙齿创造移动空间,通常每颗牙齿磨除约0.25-0.5毫米,两侧加起来约0.5-1毫米。
- 调整牙齿宽度比例: 有时为了使牙齿排列更协调美观,会适当调整某些牙齿的宽度。
- 为矫治器腾出空间: 对于某些类型的矫治器(如舌侧矫治器、部分隐形矫治器),可能需要稍微磨除牙齿表面以更好地贴合或容纳附件。
- 操作方法:
- 使用专业的细长金刚砂车针或条带状磨头,在牙齿邻面非常精细地打磨。
- 操作非常精细,严格控制磨除量,避免伤及牙本质(牙齿内部更软的组织)。
- 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尤其对于敏感的牙齿),但很多时候因为量很小,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疼痛。
- 优点:
- 避免拔牙,保留天然牙齿。
- 相比拔牙,对面部软组织轮廓的影响较小。
- 可以精确控制牙齿移动的空间。
- 注意事项:
- 专业操作: 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正畸医生操作,磨除量需要非常精确,过度磨除会损伤牙齿,增加龋齿和敏感风险。
- 术后护理: 磨牙后牙齿邻面可能变得粗糙,容易堆积菌斑,需要更仔细地清洁,使用牙线、牙缝刷等,并可能需要涂氟以增强抗龋能力。
- 釉质损失: 虽然磨除的是釉质,但釉质无法再生,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磨除量至关重要。
- 敏感: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牙齿敏感,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后缓解。
矫正中的“调颌”
这通常不叫“磨牙”,而是指调整牙齿的咬合关系。
- 目的:
- 消除早接触点: 在矫正过程中,牙齿移动后,可能会出现某些牙齿在咬合时过早接触(早接触点),导致咬合不稳定、肌肉疲劳甚至颞下颌关节问题,医生会精细打磨这些接触点,让咬合更均匀。
- 建立平衡的咬合: 确保上下牙齿在咬合时,力量分布均匀,达到稳定、功能良好的咬合状态。
- 操作方法:
- 使用专用的咬合纸或咬合指示蜡,让患者咬合,找出早接触点。
- 用精细的磨头打磨这些接触点,通常是牙齿的咬合面(咀嚼面)或边缘。
- 重要性:
对矫正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和口腔健康(包括颞下颌关节健康)至关重要。
矫正后可能需要的少量调磨
矫正结束后,有时为了使最终的咬合更完美、更舒适,医生可能会对个别牙齿进行非常精细的打磨调整。
需要区分的“夜磨症”
- 完全不同: 夜磨症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的夜间磨牙或紧咬牙行为,与正畸治疗本身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 影响: 长期夜磨症会严重磨损牙齿,甚至导致牙齿松动、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
- 处理: 如果患者有夜磨症,需要在矫正前或矫正期间寻求牙医或正畸医生的帮助,通常需要佩戴专门的夜磨垫(颌垫)来保护牙齿和关节。正畸医生不会因为矫正而“磨掉”你的牙齿来治疗夜磨症。
在牙齿矫正语境下,“磨牙”主要指的是邻面去釉(IPR),这是一种为了创造空间、解决轻度拥挤或调整牙齿宽度而进行的精确、少量的牙齿邻面打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由专业医生操作的必要治疗步骤。
- 它不是伤害: 在专业操作下,它是安全有效的,能避免拔牙。
- 它需要专业: 必须由正畸医生进行,严格控制磨除量。
- 它需要护理: 术后加强口腔清洁,预防邻面龋齿。
- 它不同于夜磨症: 夜磨症是病态习惯,需要专门治疗。
如果你在咨询正畸时听到医生提到“磨牙”,一定要具体询问指的是哪种情况(通常是邻面去釉),并了解其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有任何疑虑,及时与你的正畸医生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