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吸收”是指牙齿的牙根部分被身体自身的破骨细胞逐渐溶解、破坏、吸收掉的一种病理过程,当发生牙根吸收后,能否进行种植牙,取决于吸收的具体情况、严重程度、位置以及剩余的牙槽骨条件,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 1. 牙根吸收对种植牙的影响
- 骨量不足: 牙根吸收通常伴随着牙槽骨的吸收和流失,种植牙需要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牙槽骨中植入种植体(人工牙根),如果牙根吸收导致牙槽骨严重不足,直接种植可能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
- 位置异常: 吸收可能发生在牙根的特定位置(如根尖、根中、根分叉处),导致剩余牙根形态不规则或位置异常,可能影响种植体的植入方向、位置和初期稳定性。
- 牙齿松动或感染: 牙根吸收常常导致牙齿松动、疼痛,甚至引发根尖周感染或牙周病,这样的患牙通常需要先拔除,待拔牙窝愈合后才能考虑种植,拔牙后牙槽骨会进一步吸收,增加种植难度。
- 剩余牙根的保留问题: 有时牙根吸收后,可能还保留着部分牙根在牙槽骨内,是否需要拔除这些残根,以及如何处理,会影响种植方案的设计。
📌 2. 牙根吸收后种植牙的可行性和方案
📍 情况一:牙根吸收轻微,剩余牙槽骨充足
- 可行性: 如果吸收范围很小、速度缓慢,且剩余的牙槽骨高度、宽度、密度都足够支撑种植体,种植牙是可行的。
- 方案:
- 直接种植: 如果患牙因其他原因(如严重龋坏、牙周病)需要拔除,且拔牙后牙槽骨条件良好,可以在拔牙后立即植入种植体(即刻种植),或者等待拔牙窝愈合后(延期种植)再植入。
- 保留残根: 如果剩余的牙根稳固、无感染、位置良好,有时可以考虑保留部分残根(如桩核冠修复),但这并非种植牙方案,如果选择种植,通常需要拔除残根。
📍 情况二:牙根吸收较重,牙槽骨量不足
- 可行性: 直接种植通常不可行,需要复杂的骨增量手术。
- 方案:
- 拔除患牙/残根: 第一步是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或残根。
- 骨增量手术: 在拔牙窝愈合后(通常需要3-6个月),进行牙槽骨重建手术,为种植体创造足够的骨量,常用的技术包括:
- 引导骨再生术: 使用骨粉和生物膜引导骨组织再生。
- 骨移植术: 自体骨(从身体其他部位取骨)、异体骨(捐献骨)或人工骨材料填充骨缺损区域。
- 上颌窦提升术: 如果吸收发生在上颌后牙区,导致牙槽骨高度不足接近上颌窦底部,需要将上颌窦底粘膜向上推起,在骨与粘膜之间植入骨粉,增加骨高度。
- 种植体植入: 待骨增量区域愈合(通常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再植入种植体。
- 愈合与修复: 种植体植入后需要3-6个月的骨结合期,待种植体与骨组织牢固结合后,再制作安装牙冠。
📍 情况三:牙根吸收极快或范围极大,剩余骨量极少
- 可行性: 种植牙的难度极大,甚至可能无法进行,需要非常专业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进行评估。
- 方案:
- 可能需要复杂的骨移植,甚至需要从髂骨等部位取较大块的自体骨。
- 治疗周期非常长,费用高昂,风险相对较高。
- 如果骨量实在无法重建到种植要求,可能需要考虑其他修复方式,如活动义齿或固定桥(需要依靠邻牙支持)。
📋 3. 种植牙前的关键评估步骤
无论吸收程度如何,进行种植牙前必须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 临床检查: 医生会检查牙齿松动度、牙龈状况、咬合关系等。
- 影像学检查:
- 根尖片: 初步观察牙根吸收程度和范围。
- 曲面断层片: 了解全口牙槽骨概况。
- 锥形束CT: 这是评估牙根吸收和牙槽骨条件最重要的检查! CBCT能提供三维立体图像,精确测量剩余牙根长度、形态、吸收位置、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密度以及重要解剖结构(如下颌神经管、上颌窦)的位置关系,为制定种植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 诊断与方案制定: 综合所有信息,医生会判断牙根吸收是否可控,剩余骨量是否足够,是否需要骨增量,以及选择何种种植时机(即刻、延期、延期即刻等),并详细告知患者治疗方案、步骤、时间、费用和风险。
- 牙根吸收本身不是种植牙的绝对禁忌症。
- 能否种植以及如何种植,核心在于评估剩余牙槽骨的质和量是否足以安全、长期地支持种植体。
- 吸收越严重、越快,骨量丢失越多,种植难度越大,往往需要复杂的骨增量手术,治疗周期更长,费用更高。
- 专业、全面的评估(尤其是CBCT检查)是制定成功种植方案的基础。
- 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发现牙根吸收(通常由牙医在X光片中发现)后,应尽快到口腔种植专科或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明确原因,控制吸收进程(如果可能),并评估种植修复的可能性及方案。
建议: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牙根吸收的情况,务必尽快咨询专业的口腔种植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最准确的诊断和最适合你的治疗建议,不要因为害怕或拖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早期干预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和更简单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