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不同牙位(区)种植位置选择的核心原则和要点:

总体原则
- 避开解剖危险区:
- 上颌: 上颌窦、鼻腭孔、腭大孔、牙槽嵴顶。
- 下颌: 下牙槽神经管、颏孔、颏孔前后缘、外斜线、下颌舌骨嵴。
- 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 种植体应植入在牙槽骨的中心区域,以获得最大的骨支持和最均匀的应力分布。
- 种植体之间、种植体与邻牙之间应有足够的骨间距(通常至少1.5-2mm,理想2-3mm),避免骨吸收和感染风险。
- 种植体与对颌牙之间应有足够的咬合空间(通常至少1.5-2mm),避免早接触和过大咬合力。
- 考虑种植体直径:大直径种植体在承受较大咬合力区域(如磨牙区)更优。
- 考虑种植体长度:在骨量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较长的种植体以获得更大的骨接触面积和稳定性(gt;10mm)。
- 满足修复需求:
- 种植体的位置和角度必须能够支持最终修复体的形态、功能和美观要求。
- 尤其是前牙区,种植体的位置(唇腭向、近远中向、垂直向)直接影响牙龈乳头形态和微笑线。
- 考虑骨量条件:
- 在骨量不足的区域(如上颌后牙区、下颌后牙区可能存在骨缺损),可能需要骨增量手术(如上颌窦提升、骨劈开、GBR)或采用倾斜种植体(如All-on-4/6技术)来避开骨缺损区域或重要解剖结构。
- 整体规划:
对于多颗牙缺失或全口种植,需要从整体咬合和功能角度进行规划,避免孤立种植或受力不均。
各牙位(区)种植位置要点
(一) 上颌前牙区 (切牙、尖牙 - 11, 21, 12, 22)
- 核心目标: 美观、发音、支持唇侧软组织。
- 位置要点:
- 唇腭向: 种植体植入点应偏向腭侧(通常在牙槽嵴顶偏腭侧1-3mm),这有利于:
- 为唇侧牙龈提供足够的骨支持,避免术后牙龈退缩。
- 在修复时,基台连接处可以偏向腭侧,使牙冠的穿龈点更靠近唇侧,获得更自然的牙龈乳头形态。
- 避免唇侧骨板过薄导致穿孔或吸收。
- 近远中向: 尽量位于缺牙间隙的中心位置,与邻牙保持等距离(至少1.5-2mm),避免偏向邻牙牙根,防止邻牙损伤或骨吸收。
- 垂直向: 种植体顶部(平台)应位于龈缘下1-3mm(取决于牙龈厚度和生物型),为牙龈袖口提供足够空间。
- 角度: 通常垂直植入或轻微腭向倾斜(5-10度),避免过度唇倾导致唇侧骨吸收和穿龈不良。
- 特殊考虑:
- 中切牙: 对称性至关重要,两侧种植体位置需高度一致。
- 侧切牙: 常存在骨量不足或形态异常(如锥形牙根),需精确评估,有时需要骨增量或选择直径较小的种植体。
- 尖牙: 骨量通常较好,位置相对容易确定,但仍需注意邻牙牙根位置。
- 唇腭向: 种植体植入点应偏向腭侧(通常在牙槽嵴顶偏腭侧1-3mm),这有利于:
(二) 上颌前磨牙区 (第一、二前磨牙 - 14, 15, 24, 25)
- 核心目标: 功能(咀嚼)、支持邻牙、美观(微笑时可见)。
- 位置要点:
- 唇腭向: 通常位于牙槽嵴顶中心或轻微偏向腭侧,前磨牙区唇侧骨板相对前牙区较厚,但腭侧有重要的上颌窦结构。
- 近远中向: 位于缺牙间隙中心,与邻牙保持足够距离(>1.5mm),特别注意上颌第一前磨牙(14, 24) 的牙根位置常靠近上颌窦底,种植体植入点需向腭侧或近中/远中偏移以避开。
- 垂直向: 平台位于龈缘下1-3mm。
- 角度: 通常垂直植入。
- 特殊考虑:
- 上颌第一前磨牙: 根尖常接近上颌窦,CBCT评估至关重要,可能需要骨增量或选择较短的种植体。
- 上颌第二前磨牙: 位置相对安全,但需注意邻牙(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牙根位置。
(三) 上颌磨牙区 (第一、二、三磨牙 - 16, 17, 26, 27, 36, 37, 46, 47)
- 核心目标: 承受最大咬合力、稳定。
- 位置要点:
- 唇腭向: 位于牙槽嵴顶中心或偏向颊侧(唇侧),因为上颌磨牙区颊侧骨板通常比腭侧厚,且咬合力主要作用于颊侧,但需注意:
- 上颌窦: 是最大的限制因素!种植体尖端必须距离上颌窦底至少1-2mm(安全距离),CBCT精确测量是必须的。
- 避免过度偏向颊侧导致颊侧骨穿孔或术后颊侧塌陷。
- 近远中向: 位于缺牙间隙中心,与邻牙保持足够距离(>1.5mm),注意邻牙(前磨牙或磨牙)的牙根位置。
- 垂直向: 种植体长度受上颌窦底高度限制,通常选择较长的种植体(>10mm)以获得稳定支持,平台位于龈缘下1-3mm。
- 角度:
- 理想情况: 垂直植入。
- 骨量不足时: 常采用近中或远中倾斜植入(如All-on-4技术),利用后牙区剩余骨量,同时避开上颌窦,倾斜角度通常在30-45度。
- 特殊考虑:
- 上颌第一磨牙(16, 26): 位置最重要,承受最大咬合力,骨增量(上颌窦内提升/外提升)是常见手段,倾斜种植体在此区应用广泛。
- 上颌第三磨牙(智齿)区: 骨量通常较好,但需注意邻牙(第二磨牙)牙根位置和上颌窦关系,位置相对灵活,但仍需遵循中心原则。
- 唇腭向: 位于牙槽嵴顶中心或偏向颊侧(唇侧),因为上颌磨牙区颊侧骨板通常比腭侧厚,且咬合力主要作用于颊侧,但需注意:
(四) 下颌前牙区 (切牙、尖牙 - 31, 32, 41, 42)
- 核心目标: 美观、发音、支持下唇软组织。
- 位置要点:
- 唇舌向: 种植体植入点应偏向舌侧(通常在牙槽嵴顶偏舌侧1-3mm),原因:
- 下颌前牙区唇侧骨板通常较薄,偏向舌侧可减少唇侧骨穿孔风险。
- 为修复体提供足够的舌侧空间,避免咬颊。
- 有利于维持下唇丰满度。
- 近远中向: 位于缺牙间隙中心,与邻牙保持足够距离(>1.5mm),注意颏孔位置(通常在下颌第一前磨牙下方),避免损伤颏神经血管束,种植体应位于颏孔前或后足够距离(至少5mm)。
- 垂直向: 平台位于龈缘下1-3mm。
- 角度: 通常垂直植入或轻微舌侧倾斜(5-10度)。
- 特殊考虑:
- 中切牙: 对称性要求高。
- 颏孔位置: 是下颌前牙区的重要解剖标志,种植体植入必须避开,CBCT确认颏孔位置至关重要。
- 下颌联合部: 中切牙区骨皮质较厚,植入时注意控制转速和冷却。
- 唇舌向: 种植体植入点应偏向舌侧(通常在牙槽嵴顶偏舌侧1-3mm),原因:
(五) 下颌前磨牙区 (第一、二前磨牙 - 34, 35, 44, 45)
- 核心目标: 功能(咀嚼)、支持邻牙。
- 位置要点:
- 颊舌向: 位于牙槽嵴顶中心或轻微偏向颊侧,下颌前磨牙区颊侧骨板通常较厚,咬合力主要作用于颊侧。
- 近远中向: 位于缺牙间隙中心,与邻牙保持足够距离(>1.5mm),注意邻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的牙根位置。颏孔仍需注意(通常在34/44下方)。
- 垂直向: 平台位于龈缘下1-3mm,骨量通常充足,可选用较长种植体。
- 角度: 通常垂直植入。
- 特殊考虑:
- 颏孔: 34/44牙根尖常接近颏孔,CBCT评估颏孔位置和牙根关系,避免损伤神经。
- 外斜线: 是下颌骨外侧面的骨性隆起,位于前磨牙区颊侧,影响种植体直径选择和植入角度,但通常不影响中心位置。
(六) 下颌磨牙区 (第一、二、三磨牙 - 36, 37, 46, 47)
- 核心目标: 承受最大咬合力、稳定。
- 位置要点:
- 颊舌向: 位于牙槽嵴顶中心或轻微偏向颊侧,咬合力主要作用于颊侧。
- 近远中向: 位于缺牙间隙中心,与邻牙保持足够距离(>1.5mm),注意邻牙(前磨牙)的牙根位置。
- 垂直向: 种植体长度受下颌神经管位置限制,种植体尖端必须距离下颌神经管上壁至少1-2mm(安全距离),CBCT精确测量是必须的,平台位于龈缘下1-3mm。
- 角度:
- 理想情况: 垂直植入。
- 骨量不足或避开神经管时: 常采用远中倾斜植入(如All-on-4技术),利用前牙区剩余骨量,同时避开神经管,倾斜角度通常在30-45度。
- 特殊考虑:
- 下颌第一磨牙(36, 46): 位置最重要,承受最大咬合力,神经管是主要限制因素,骨增量(如骨劈开、GBR)或倾斜种植体是常用策略。
- 下颌第二磨牙(37, 47): 位置相对安全,但仍需注意神经管位置(通常在第一磨牙下方),骨量通常较好。
- 下颌第三磨牙(智齿)区: 骨量通常充足,但需注意邻牙(第二磨牙)牙根位置和神经管关系,位置相对灵活。
全口/多颗牙缺失的种植规划(如All-on-4/6)
- 核心策略: 利用有限的种植体数量(4或6颗)支撑全口固定修复体,通过倾斜种植体避开解剖限制(上颌窦、下颌神经管)和利用骨量较好的区域(前牙区)。
- 位置要点:
- 前牙区(尖牙或切牙): 通常植入垂直或近中倾斜的种植体,位于牙槽嵴顶中心或偏向舌侧(下颌)/腭侧(上颌),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美观。
- 后牙区:
- 上颌: 在第一或第二磨牙位置植入远中倾斜的种植体(通常30-45度),尖端指向第一前磨牙方向,避开上颌窦,利用前牙区骨量。
- 下颌: 在第一或第二磨牙位置植入远中倾斜的种植体(通常30-45度),尖端指向第一前磨牙方向,避开下颌神经管,利用前牙区骨量。
- 整体布局: 倾斜种植体与垂直种植体组合,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或多边形支撑结构,分散咬合力。
种植牙的位置选择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精细化的过程,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具体解剖条件(骨量、骨密度、重要解剖结构位置)、缺牙情况、咬合关系、修复目标、全身健康状况以及患者的期望值进行综合判断。CBCT影像分析是术前评估的核心工具,最终目标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将种植体放置在能够提供最佳生物力学支持、满足修复需求、长期稳定且功能美观的位置。 患者应与经验丰富的种植医生充分沟通,制定最适合的种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