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博口腔网

种植牙种植体外露是怎么回事?原因与应对措施详解

种植牙种植体(也就是植入牙槽骨内的那部分“人工牙根”)出现外露,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通常意味着覆盖在种植体上方的牙龈组织出现了问题,无法完全包裹住种植体。

种植牙种植体外露是怎么回事?原因与应对措施详解-图1

以下是关于种植体暴露的详细信息,包括可能的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 一、种植体暴露的可能原因

  1. 手术因素:

    • 切口过小或缝合张力过大: 手术中为了放置种植体而做的切口不够大,或者缝合时牙龈组织被过度牵拉,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或裂开,种植体暴露。
    • 手术创伤过大: 在骨条件不佳(如骨量不足、骨密度低)的情况下强行植入种植体,或者手术操作粗暴,损伤了周围重要的软组织(如神经血管束),影响愈合。
    • 瓣膜设计或处理不当: 用于覆盖种植体的牙龈瓣(组织瓣)设计不合理,或者术后发生坏死、退缩。
  2. 术后因素:

    • 感染: 术后口腔卫生维护不当,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种植体周围炎),炎症会破坏牙龈和牙槽骨,导致牙龈退缩,种植体暴露,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 过早或不当负重: 在种植体与牙槽骨完全结合(骨整合)之前就过早戴牙冠,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咬合力过大、不均衡,导致种植体微动,影响软组织愈合,甚至导致骨吸收和牙龈退缩。
    • 不良习惯: 如用患侧咀嚼硬物、夜磨牙、紧咬牙、咬异物(如笔、指甲)等,对种植体区域产生异常的机械刺激。
    • 吸烟: 吸烟严重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愈合能力,显著增加种植失败和并发症(包括种植体暴露)的风险。
    • 口腔卫生差: 没有有效清洁种植体周围区域,导致菌斑堆积,引发炎症。
    • 外伤: 种植体区域受到意外撞击或外力损伤。
  3. 种植体及修复体因素:

    • 种植体选择或位置不当: 种植体直径或长度选择不合适,或者植入位置过浅、过唇/颊侧,导致其上方软组织过薄或受力不佳,容易退缩暴露。
    • 基台选择不当: 基台(连接种植体和牙冠的部分)高度、形态或角度不合适,导致牙龈受到不正常的压迫或刺激,影响健康。
    • 修复体设计或制作问题: 牙冠边缘不密合、悬突、与牙龈形态不协调,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和菌斑,引发炎症和退缩。
    • 种植体-基台连接不紧密: 连接处微渗漏,细菌可能进入,导致感染。
  4. 患者自身因素:

    • 骨量不足: 种植体植入区域牙槽骨高度或宽度不足,没有进行充分的植骨增量,导致上方软组织量不足,无法完全覆盖。
    • 软组织条件差: 患者本身牙龈组织薄、弹性差、血供不良,或者存在影响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凝药物等)。
    • 生物学宽度侵犯: 种植体-基台连接位置过深,侵犯了原本属于牙龈和牙槽骨的生物学宽度空间,机体为了建立新的生物学宽度,会通过骨吸收和牙龈退缩来补偿,导致种植体暴露。

📍 二、种植体暴露的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取决于暴露的程度、原因、时间长短、有无感染以及种植体是否稳固,关键原则是:及时就医,由专业种植医生评估!

  1. 评估与诊断:

    • 医生会详细检查暴露的大小、位置、深度,牙龈和牙槽骨的状况,有无炎症、溢脓、出血。
    • 拍摄X光片(根尖片、曲面断层片或CBCT)评估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种植体位置和稳定性。
    • 询问病史(手术过程、术后护理、有无不良习惯、全身健康状况等)。
    • 可能进行探诊检查,测量牙周袋深度,评估炎症程度。
  2. 处理方案(根据评估结果选择):

    • 轻度暴露,无明显感染,种植体稳固:
      • 加强口腔卫生指导: 教授正确的种植体周围清洁方法(如使用专用牙刷、冲牙器、牙线/牙缝刷等)。
      • 专业洁治和刮治: 由医生或牙周病专科医生进行种植体周围的专业清洁,去除菌斑和牙结石。
      • 局部药物治疗: 使用抗菌漱口水或局部放置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控制炎症。
      • 密切观察: 定期复查,监测暴露范围和炎症控制情况,有时轻微暴露在加强护理后可能不再进展。
    • 中度暴露,伴有炎症或感染:
      • 清创术: 在局部麻醉下,彻底清除暴露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牙结石、炎性肉芽组织。
      • 引导性骨再生/软组织增量: 如果伴有骨吸收,可能需要进行植骨手术,同时使用屏障膜引导骨组织再生,对于软组织量不足,可能需要进行软组织移植(如游离龈瓣移植、结缔组织移植)来增加牙龈厚度和覆盖种植体,这是最常用且效果相对可靠的手术方法。
      • 更换基台或修复体: 如果评估是基台或牙冠设计问题导致,可能需要更换合适形态的基台或重做牙冠。
    • 严重暴露,广泛骨吸收,种植体松动:
      • 种植体取出: 如果种植体周围组织破坏严重,骨吸收过多,种植体已松动或无法通过手术挽救,可能需要取出失败的种植体。
      • 等待愈合后重新种植: 待拔牙窝完全愈合(通常3-6个月),评估骨条件后,再考虑重新植入种植体,可能需要植骨来改善骨条件。
    • 感染严重,难以控制:
      • 系统性抗生素治疗: 配合局部清创,必要时全身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手术清创和植骨/软组织移植: 在感染控制后,进行更复杂的手术处理。
      • 最终可能仍需取出种植体。

📍 三、种植体暴露的预防

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关键在于严格的术前评估、精湛的手术技术、规范的术后护理和良好的长期维护:

  1. 严格的术前评估:

    • 充分评估患者的口腔状况(骨量、骨密度、软组织条件、咬合关系)。
    • 评估全身健康状况(有无系统性疾病、用药史、吸烟史等)。
    • 必要时进行CBCT检查,精确测量骨量,设计最佳种植方案。
    • 对于骨量不足或软组织条件差的患者,术前或术中进行充分的植骨和/或软组织增量是预防暴露的关键步骤。
  2. 精湛的手术技术:

    • 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种植医生。
    • 手术中注意保护软组织,切口设计合理,确保无张力缝合,保证良好的血供。
    • 精准控制种植体的植入位置、角度和深度,避免过浅或侵犯生物学宽度。
    • 确保种植体-基台连接紧密。
  3. 规范的术后护理:

    • 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术后护理(如饮食、口腔清洁、用药、复诊时间)。
    • 术后初期避免患侧咀嚼硬物,避免种植体区域受到外力撞击。
    • 戒烟! 这是降低并发症风险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学会并坚持使用正确的种植体清洁工具和方法。
  4. 合理的修复设计与制作:

    • 选择合适的基台,确保其形态、高度、角度有利于牙龈健康。
    • 牙冠边缘设计密合、无悬突,与牙龈形态自然过渡,便于清洁。
    • 确保修复体咬合关系准确,无早接触、干扰和过大咬合力。
  5. 定期复查与专业维护:

    • 种植牙完成后,必须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通常每3-6个月一次)。
    • 由医生进行专业的种植体周围检查和洁治(种植体维护),清除日常清洁难以到达的菌斑和牙结石。
    • 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早期问题(如轻微牙龈炎、探诊出血、轻度退缩),防止其发展为严重的种植体周围炎和暴露。

种植体暴露是种植牙修复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感染(种植体周围炎)和软组织量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处理方法多样,从加强护理到复杂的手术修复不等,核心在于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防是关键,依赖于严格的术前评估(特别是骨和软组织的评估)、精湛的手术技术、患者严格的术后护理(尤其是戒烟和口腔卫生)以及定期的专业维护,如果发现种植体区域牙龈退缩、种植体露出,切勿自行处理或拖延,应尽快联系您的种植医生进行检查和处理,早期干预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挽救种植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