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则
- 协作性: 技师工作与口腔医生(种植外科医生、修复医生)紧密配合,贯穿始终。
- 精准性: 对模型、设计、制作的精度要求极高。
- 时效性: 即刻修复要求流程高效,通常在种植手术当天或术后极短时间内完成临时冠的戴入。
- 生物功能性: 临时修复体需引导软组织塑形,恢复基本美观和功能,为永久修复奠定基础。
技师在即刻修复流程中的详细步骤
术前准备与沟通 (通常在手术前)
-
获取信息与沟通:

- 与修复医生进行详细沟通:了解患者情况(年龄、美观要求、全身健康状况)、手术计划(种植体位置、数量、直径、长度)、修复设计(单冠、桥、覆盖义齿)、对颌牙情况、咬合关系、软组织预期。
- 获取患者口腔模型(研究模型、诊断模型)和数字化数据(CBCT、口内扫描数据)。
- 明确临时修复体的设计要求:材料(通常为PMMA树脂)、边缘位置(通常位于龈下0.5-1mm,引导龈沟形态)、咬合接触(轻接触,避免早接触点)、基本形态(模仿天然牙)。
- 讨论并确定制作方法:CAD/CAM(口内扫描或模型扫描)还是传统手工制作。
-
数据获取与模型准备 (如适用):
- 口内扫描: 如果诊所采用口内扫描,在术前或术后由医生进行扫描,获取种植区域及对颌牙的数字化模型。
- 传统取模: 如果使用传统方法,医生在手术后会取取模(通常为开窗取模,暴露种植体基台),技师接收带有种植体替代体和基台的印模。
- 模型灌注: 将印模灌注超硬石膏模型,确保模型精确无气泡。
临时修复体设计与制作 (手术当天或术后极短时间内)
-
模型处理 (传统方法):
- 在模型上安装与手术中使用的基台完全一致的基台替代体。
- 确保替代体与模型完全密合,无晃动。
-
数字化设计 (CAD/CAM流程):
- 数据导入: 将口内扫描数据或石膏模型扫描数据导入CAD软件。
- 种植体定位: 在软件中识别并定位种植体和基台的位置、方向。
- 设计临时冠/桥:
- 边缘设计: 在基台肩台上方设计龈下边缘(约0.5-1mm),形态光滑圆钝,利于软组织健康和塑形。
- 外形设计: 参考对颌牙、邻牙、面部中线、微笑线,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和美观要求的牙冠/桥体外形,确保足够的咬合空间(通常预留0.5-1mm)。
- 咬合设计: 设计轻接触的咬合面,避免早接触和创伤,通常使用咬合记录或数字化咬合数据。
- 邻接关系: 设计良好的邻接点。
- 导出设计文件: 将设计好的临时修复体导出为CAM设备可识别的文件(如.STL)。
-
传统手工制作 (如适用):
- 在模型上使用树脂(如自凝树脂、热压树脂)或蜡型手工堆塑临时冠/桥的外形。
- 精修边缘、邻接点、咬合面。
- 此方法对技师技术要求高,速度相对较慢,在即刻修复中较少单独使用,常作为CAD/CAM的补充或备用。
-
数字化加工 (CAM流程):
- 切削: 使用CAD/CAM系统(如CEREC, Dentsply Sirona, 3Shape等)的切削单元,根据设计文件,从预成树脂块(PMMA)中切削出临时修复体的雏形。
- 3D打印: 部分系统支持使用光固化树脂进行3D打印制作临时修复体。
- 后处理: 对切削或打印出的临时修复体进行必要的打磨、抛光,去除支撑点,确保边缘光滑,内表面适合基台。
临时修复体试戴与调整 (手术当天)
-
交付与试戴:
- 技师将制作好的临时修复体(连同基台替代体,如果是传统方法)或直接交付临时冠(如果是预成基台+临时冠),由医生在患者口内进行试戴。
- 技师在场协助 (关键): 在即刻修复流程中,技师强烈建议在试戴时在场,以便与医生实时沟通和调整。
-
临床调整 (技师与医生协作):
- 边缘适合性: 检查临时冠边缘与基台肩台及牙龈组织是否密合、无悬突、压迫,技师可能需要根据医生指示进行少量调改。
- 咬合调整:
- 检查咬合接触点,确保在正中、前伸、侧方运动时均为轻接触或无接触(尤其在种植体区域)。
- 使用咬合纸、 articulating纸、硅橡胶等工具精确标记早接触点。
- 技师操作: 医生标记后,技师通常在口外模型上进行调磨(使用专用车针、砂纸条等),避免在口内反复调磨影响树脂强度和边缘密合度,调磨后需再次试戴确认。
- 外形与抛光: 医生检查临时冠的外形、邻接关系、牙龈缘形态是否满意,技师进行最终精细抛光。
- 软组织塑形: 临时冠的边缘形态和位置对引导牙龈袖口形成至关重要,技师需确保边缘光滑圆钝,无刺激。
粘固与术后指导
-
临时粘固:
- 医生使用临时粘接剂(通常是非永久性的氧化锌丁香酚或不含丁香酚的临时水门汀)将调整好的临时冠粘固在种植体基台上,粘固剂需易于去除,为日后永久修复留出空间。
-
术后维护指导:
- 技师(或医生)向患者详细说明临时修复体的注意事项:
- 避免咬硬物、粘性食物。
- 使用软毛牙刷、牙线/牙缝刷、冲牙器等工具进行精细清洁,尤其关注临时冠边缘。
- 如有松动、疼痛、不适,立即复诊。
- 按预约时间复诊(通常2-4周检查软组织愈合情况,并可能需要更换或调整临时冠)。
- 技师(或医生)向患者详细说明临时修复体的注意事项:
永久修复衔接
-
软组织评估与印模/扫描:
- 在软组织稳定愈合后(通常3-6个月),医生进行评估,确认龈沟形态稳定。
- 医生进行最终印模或口内扫描,获取包含种植体基台和理想牙龈形态的精确数据,技师接收此数据。
-
永久修复体设计制作:
- 技师根据最终印模/扫描数据,结合之前临时修复的经验和新的美学要求,设计并制作最终的种植修复体(全瓷冠、桥或覆盖义齿)。
- 此过程流程与常规种植修复类似,但技师对软组织形态的理解(基于临时冠引导)会直接影响最终修复的美学和长期效果。
技师在即刻修复中的关键价值与挑战
- 价值:
- 效率保障: 快速、精准的制作是即刻修复成功的基础。
- 质量核心: 临时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咬合关系、外形直接影响软组织健康、患者体验和最终修复效果。
- 临床支持: 在试戴现场提供技术支持,显著缩短椅旁调整时间,提高医生效率。
- 美学基础: 为永久修复建立良好的软组织平台和初步美学形态。
- 挑战:
- 时间压力: 通常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制作和试戴。
- 精度要求高: 手术当天牙龈条件可能不理想,对模型精度、制作精度要求更高。
- 沟通协作: 需要与外科医生、修复医生进行高效、精准的实时沟通。
- 技术要求: 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快速切削/打印技术、精细调磨抛光技能。
- 生物力学理解: 需要理解即刻负重的生物力学原理,确保临时修复体设计合理。
技师在种植牙即刻修复流程中是技术核心和关键协作伙伴,从术前沟通、数据获取,到临时修复体的精准设计、快速制作,再到现场试戴时的精细调整和最终粘固,技师的工作贯穿始终,其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即刻修复的成败和患者满意度,高效的团队协作(医生-技师)和技师自身的高效、精准、应变能力是即刻修复流程顺利推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