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松动比真牙还麻烦?别慌!原因+修复+预防全攻略
“明明花了好几万做的种植牙,怎么没用几年就松动了?是不是医生技术不行?”不少后台留言都在问种植牙松动的问题,作为从业15年的牙科专家,我必须先说一句:种植牙松动确实可能发生,但它不是“绝症”,更不等于“种植失败”,今天我们就来拆解“种植牙松动”的真相,告诉你原因怎么找、松动怎么办,以及如何让种植牙用得更久——毕竟,种植牙的目标是“陪伴终身”,不是“短期替代”。

先搞懂:种植牙为啥会“松动”?和真牙松动是一回事吗?
很多人觉得“种植牙和真牙长得像,松动原理应该差不多”,这其实是误区。真牙松动是牙周组织(牙槽骨、牙龈、牙周膜)出了问题,而种植牙松动,本质是“种植体-骨结合”这个核心结构被破坏了。
简单说,种植牙的“根基”是植入牙槽骨的纯钛种植体,它和骨头长在一起(骨结合)才能支撑牙冠,一旦这个结合体不稳定,种植牙就会出现松动,甚至脱落,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种植的5年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若出现松动,及时干预修复率超80%——所以别慌,先找对原因!
种植牙松动,5大“元凶”逐一排查(附避坑指南)
初期没“长稳”:骨结合失败(术后3-6个月高发)
种植牙手术后,种植体需要和牙槽骨“长”在一起(医学上叫“骨结合”),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6个月,如果初期就没结合好,种植体就会像“没插稳的树根”,晃动感明显。
常见原因:
- 骨量不足却强行种植(比如牙槽骨萎缩严重,没植骨就手术);
- 术中创伤过大(比如钻头转速过高,导致骨细胞坏死);
- 术后感染(比如没做好口腔卫生,种植体周围发炎);
- 不良习惯(术后立刻吸烟、用种植牙咬硬物)。
避坑提醒:缺牙后3个月内是黄金种植期,骨量不足别硬扛,先做植骨或上颌窦提升;术后严格遵医嘱,戒烟(尼古丁会抑制骨结合)、用对侧咀嚼,别拿种植牙当“工具牙”。
中期“根基”坏:种植体周围炎(“种植牙的牙周病”)
这是种植牙松动最常见的原因(占比超60%),相当于真牙的“牙周炎”,简单说,种植体周围的牙龈和骨头被细菌感染,导致骨头吸收,种植体“失去支撑”,自然就松了。
典型症状:牙龈红肿、出血、溢脓,种植牙咬东西无力,甚至出现“浮动感”。
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发病率是常人3倍)、长期吸烟者、口腔卫生差(没学会用种植牙专用牙刷/冲牙器)。
关键点:种植体周围炎不可逆!一旦发现骨头吸收,必须马上干预,否则种植体可能松动脱落。
后期“受力不对”:咬合创伤(“被累坏”的种植牙)
种植牙虽然能咬东西,但它和真牙的“感受”不同——真牙有牙周膜缓冲咬合力,种植体是“直接硬碰硬”,如果咬合力过大、不均匀,长期下来会导致种植体周围骨头被“磨”吸收,进而松动。
常见场景:
- 夜间磨牙/紧咬牙(自己可能没意识,但家人会听到“咯咯”声);
- 做了全口种植牙,但咬合没调好(比如某颗牙过高,先接触受力);
- 用种植牙咬硬物(开酒瓶、啃骨头、咬核桃)。
自查方法:咬东西时如果某颗种植牙特别酸、疼,或者感觉“咬不动、有晃动感”,赶紧去检查咬合。
医生“手艺”问题:种植体选择或植入不当
虽然现在种植技术成熟,但仍有个别医生“经验主义”:
- 种植体太细(适合后牙却用了前牙型号,承受不住咀嚼力);
- 植入位置不对(比如靠近神经管,或者角度倾斜,导致受力不均);
- 基台不匹配(牙冠和种植体连接不紧密,长期松动)。
避坑建议:做种植牙时,优先选择有“国家药监局认证”的种植体品牌(比如瑞士ITI、瑞典Nobel、德国Ankylos),医生要能看懂CBCT(三维牙片),精准评估骨量和植入角度——别只图便宜选“小作坊种植体”。
身体“拖后腿”:全身性疾病影响
有些松动不是种植牙本身的问题,而是身体出了状况:
- 糖尿病(血糖波动会影响骨愈合和抗感染能力);
- 骨质疏松(长期用激素或骨质疏松严重,骨头密度不够,种植体“抓不牢”);
- 免疫缺陷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伤口难愈合)。
应对策略:这类患者做种植牙前,必须先控制好原发病(比如空腹血糖<7.0mmol/L),必要时和内科医生联合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
种植牙松动了,还能“救”吗?3步应对别踩坑!
发现种植牙松动,千万别自己“晃着玩”或“等它自己好”,越拖越严重!正确的处理流程是:停用松动牙→立即就医→明确原因→对症治疗。
第一步:判断松动程度,别盲目“等自愈”
- 轻度松动:咬东西有点酸软,轻微晃动(幅度<1mm),牙龈没红肿。
→ 可能是咬合创伤,先去调咬合(医生打磨早接触点),观察1-2周,多数能恢复。 - 中度松动:明显晃动(幅度1-2mm),咬东西疼,牙龈红肿出血。
→ 可能是种植体周围炎,需要做“种植体周围刮治”(类似牙周刮治,清除牙结石和细菌),必要时上药(比如米诺环素凝胶)。 - 重度松动:晃动幅度>2mm,甚至脱落,伴随流脓、骨头吸收(通过X光片可见)。
→ 可能是骨结合失败,需要先取出种植体,等伤口愈合3-6个月,评估骨量后重新种植——别怕,“二次种植”成功率也很高(前提是找到第一次失败的原因)。
第二步:这些“土方法”千万别信!网上偏方害人
- 用牙膏“粘”种植牙?→ 牙膏只是临时填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可能把缝隙塞得更满,加重感染。
- 自己“使劲晃”让它“松脱”?→ 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骨头进一步吸收,甚至损伤邻牙。
- 吃消炎药“扛过去”?→ 消炎药只能暂时缓解炎症(比如红肿、疼痛),但骨头吸收和机械性问题(比如咬合创伤)必须靠医生处理,吃药没用!
第三步:修复后如何“保住”种植牙?记住这3点
种植牙修复后,想要“长治久安”,必须做好“终身维护”:
- 口腔卫生“拉满”:每天用巴氏刷牙法刷2次,配合种植牙专用牙线(比如扁牙线,能清洁种植体和牙冠的缝隙),冲牙器每天1次(冲掉牙缝里的食物残渣);每3-6个月洗一次牙(告诉医生是种植牙,用超声波洁牙机调低功率,避免损伤种植体)。
- 咬合习惯“管住嘴”:绝对不用种植牙咬硬物(坚果、螃蟹壳、骨头),夜间磨牙的话,一定要做“夜磨牙垫”(戴在牙齿上,保护种植牙和天然牙)。
- 定期复查“不能停”:修复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检查骨结合情况、咬合是否正常);之后每年至少复查2次——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种植牙也需要“专业维护”。
写在最后:种植牙是“投资”,不是“一次性消费”
很多患者觉得“种完牙就一劳永逸”,这是最大的误区。种植牙的寿命=60%医生技术+30%术后维护+10%材料质量,选择正规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能熟练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再加上自己认真维护,种植牙用20年、30年甚至终身,都不是梦。
如果你现在正被种植牙松动困扰,别焦虑,也别轻信“必须拔掉”的结论——先找专业医生拍个CBCT(三维牙片),看看骨头吸收情况和种植体位置,多数问题都能解决,毕竟,健康的牙齿(无论是真牙还是种植牙)才能让我们好好吃饭,好好生活,不是吗?
互动话题:你或身边人有种植牙松动的经历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我们一起避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