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植骨”是指在牙槽骨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进行种植牙手术而进行的一项骨增量手术,就是在缺牙区域的牙槽骨里“种”或“添加”一些骨头,为种植体(人工牙根)提供足够坚固的“地基”,确保种植体能够成功植入并长期稳定。
为什么需要植骨?
种植牙成功的关键在于种植体周围的牙槽骨必须有足够的骨量和良好的质量,能够牢牢“抓住”种植体,承受咀嚼力,在以下情况下,牙槽骨可能会出现骨量不足:

- 牙齿缺失后未及时修复: 牙齿缺失后,牙槽骨会像肌肉废用萎缩一样,逐渐被吸收、变窄、变低,时间越长,骨量流失越严重。
- 严重的牙周病: 牙周病会导致牙槽骨被破坏吸收,即使拔牙后,骨量也可能严重不足。
- 外伤或肿瘤手术: 牙齿或颌骨受到外伤,或因肿瘤手术切除部分颌骨,都会导致骨缺损。
- 先天性的颌骨发育不良: 少数人天生牙槽骨条件不佳。
- 上颌窦气化: 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上方是上颌窦空腔,如果牙槽骨高度不足,种植体可能会进入上颌窦内,需要提升上颌窦底并填充骨材料。
植骨的主要目的
- 增加骨高度和宽度: 提供足够的空间让种植体植入。
- 恢复骨轮廓: 使牙槽骨形态更接近自然状态,有利于后期修复体的美观(如牙龈形态)。
- 保证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种植体植入时需要有足够的骨接触面才能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这是骨结合成功的基础。
- 促进长期稳定: 充足的骨量可以长期支持种植体,防止其松动或失败。
- 避免并发症: 如上颌窦穿孔、神经损伤等。
常见的植骨类型
根据缺骨的位置和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植骨方法:
- 引导骨再生术: 在骨缺损区域放置一层特殊的生物膜(屏障膜),隔离软组织,引导骨细胞在缺损区域生长,同时填充骨移植材料,这是最常用的一种。
- 上颌窦提升术: 专门针对上颌后牙区骨量高度不足。
- 内提升: 通过牙槽嵴顶开一个小窗,将上颌窦底粘膜向上推,在骨缺损处填入骨移植材料。
- 外提升: 在上颌侧壁开一个较大的窗,将上颌窦粘膜完整剥离上推,在骨缺损处填入大量骨移植材料,通常需要几个月愈合。
- 骨劈开术/骨扩张术: 对于牙槽骨宽度不足但高度尚可的情况,将牙槽骨嵴垂直劈开或扩张,在劈开的间隙中植入骨移植材料,增加宽度。
- 块状骨移植: 从身体其他部位(如下颌骨颏部、髂骨)取下一块带有骨膜的自体骨块,移植到缺损区域,通常用于较大范围的骨缺损重建。
- 骨挤压/骨劈开术: 在植入种植体时,用特制的器械将较致密的骨挤压或劈开,为种植体腾出空间,有时会同时加入骨移植材料。
植骨材料来源
植骨所用的“骨”可以是:
- 自体骨: 从患者自身其他部位(如下颌骨颏部、下颌支外侧、髂骨)取骨,优点是生物相容性最好,无排斥反应,成骨能力最强,缺点是需要额外手术创伤,增加患者痛苦和费用。
- 异体骨: 来自他人(如骨库)的骨组织,经过严格处理灭活,优点是来源充足,无需额外取骨手术,缺点是可能存在免疫排斥风险(现代处理技术已大大降低),成骨能力弱于自体骨。
- 异种骨: 来自动物(主要是牛)的骨组织,经过脱蛋白、去抗原等处理,优点是来源广泛,价格相对较低,缺点是成骨能力较弱,吸收速度可能较快。
- 人工骨(合成骨): 人工合成的磷酸钙、羟基磷灰石等生物陶瓷材料,优点是无免疫原性,可塑性好,可降解,缺点是单独使用时成骨能力有限,常需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
- 骨移植替代材料: 如脱矿冻干骨基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具有诱导骨再生的能力。
植骨的过程(简述)
- 评估与规划: 拍摄CBCT等影像学检查,精确评估骨缺损情况,制定植骨方案。
- 麻醉: 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 切口与翻瓣: 在缺牙区牙龈上做切口,翻开软组织,暴露骨缺损区域。
- 骨缺损处理: 清理骨缺损区域。
- 放置骨移植材料: 根据选择的植骨类型,将骨移植材料填充到缺损区域。
- 放置屏障膜(如需GBR): 覆盖骨移植材料,引导骨再生。
- 缝合: 将软组织瓣复位缝合。
- 愈合期: 这是关键步骤! 植骨后需要3-9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愈合期,让移植的骨材料与自身骨组织融合、新生骨长入,期间需严格遵守医嘱,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植骨区域受力。
- 二次手术(如需): 愈合后,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切开牙龈,确认骨愈合情况,然后植入种植体。
- 种植体骨结合期: 种植体植入后,还需要3-6个月的骨结合期,让种植体与新生骨牢固长在一起。
- 戴牙: 骨结合完成后,安装基台和最终牙冠。
种植牙植骨是解决牙槽骨不足问题的必要手段,它为种植体提供了稳固的“地基”,虽然植骨增加了治疗时间(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费用和手术次数,但它是确保种植牙长期成功、避免失败的关键步骤,如果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植骨,强烈建议遵医嘱进行,不要因为怕麻烦或担心手术而跳过这一步,否则可能导致种植失败或效果不佳,选择经验丰富的口腔种植医生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