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牙的“种植体”是整个种植牙系统的核心基础,它被植入到牙槽骨中,相当于人工牙根,它的设计、材料和表面处理都经过精密计算,以确保其与骨组织牢固结合(称为“骨结合”),并能长期稳定地支撑上方的牙冠。

种植体的外观和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核心材料:医用纯钛或钛合金
- 最常用: 四级纯钛或钛合金(如Ti-6Al-4V)。
- 为什么用钛?
- 极佳的生物相容性: 人体对钛几乎不产生排异反应,非常安全。
- 优异的骨结合能力: 钛能与周围的骨组织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合,就像长在骨头里一样,这是种植牙成功的关键。
- 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 能承受口腔复杂的咀嚼力,且不会在体液中被腐蚀。
基本结构(通常是一个整体或分体式设计)
种植体本身通常是一个螺钉状或根形的金属部件,主要包含:
-
植入骨内的主体部分:
- 外形: 呈圆柱形、锥形或模仿天然牙根的根形,锥形设计在植入时通常能获得更好的初期稳定性。
- 表面: 这是种植体最关键的部分之一,表面通常经过特殊处理:
- 螺纹: 主体上通常有精密的螺纹,用于在植入时旋转进入牙槽骨,增加与骨组织的接触面积和初期稳定性。
- 表面处理: 表面常进行喷砂酸蚀、阳极氧化、羟基磷灰石涂层或钛浆喷涂等处理,这些处理能显著增加种植体表面的粗糙度和表面积,促进骨细胞附着、生长,加速和增强骨结合过程,表面可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如灰色、黑色等),这是处理工艺的结果。
- 颈部: 靠近牙龈的部位,有时设计有平台转移结构,有助于保存牙龈组织高度,减少骨吸收。
-
连接基台的平台:
- 在种植体顶部的中心,有一个精确加工的平台,这个平台用于连接基台。
- 平台内部通常是内八角连接或内六角连接等设计,确保基台能被精确、牢固地拧入并定位,连接方式的设计对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和抗旋转能力至关重要。
尺寸多样
- 直径: 种植体有不同的直径(通常在3.5mm到6mm甚至更大),前牙区可能使用较细的种植体(如3.5mm-4.0mm),后牙区因承受更大咬合力,通常使用较粗的种植体(如4.0mm-5.0mm或以上)。
- 长度: 种植体也有不同的长度(通常在8mm到16mm或更长),长度取决于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需要保证足够的骨结合面积以承受力量,骨头条件好时可能用短种植体,骨头条件差时可能需要更长的种植体或进行植骨。
形状设计
- 柱形: 最常见的设计,直径均匀,植入相对简单。
- 锥形: 直径从颈部向尖端逐渐减小,植入时对骨挤压较小,初期稳定性通常更好,尤其适用于骨质较疏松的情况。
- 根形: 模仿天然牙根的形态,更美观,对牙龈组织的刺激可能更小,但植入技术要求更高。
表面颜色
- 未经处理的钛种植体表面呈银灰色或暗灰色。
- 经过表面处理(如喷砂酸蚀、阳极氧化等)后,颜色可能会变为深灰色、黑色或带有彩色氧化层,这不影响其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是表面处理的正常结果。
总结种植体的关键特点
- 材质: 医用纯钛或钛合金(生物相容性极好)。
- 形状: 螺钉状、柱形、锥形或根形(模仿天然牙根)。
- 核心功能: 植入牙槽骨,作为人工牙根,与骨组织形成牢固的骨结合。
- 关键结构:
- 带螺纹的主体(用于植入和增加骨接触)。
- 精密加工的连接平台(用于连接基台)。
- 特殊处理的表面(促进骨细胞附着和骨结合)。
- 尺寸: 直径和长度多样,根据缺牙位置和骨质条件选择。
- 颜色: 通常为银灰、深灰或黑色(表面处理所致)。
种植体就像一个经过精密设计和表面处理的、由生物相容性极高的钛金属制成的“人工小螺丝钉”,它被拧入牙槽骨中,成为稳固的根基,支撑起你看得见的牙冠。 它的设计是现代口腔种植学成功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