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种植术是通过植入人工牙根至颌骨内,结合牙周治疗,修复缺失牙的技术,可改善咀嚼功能及口腔健康,适用于单颗或多
关键概念解析
术语 |
定义 |
牙周种植术 |
在严格评估牙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微创手术植入种植体并同步进行软硬组织增量的技术 |
引导骨再生(GBR) |
利用屏障膜隔离空间,促进特定区域新骨形成的生物学技术 |
结缔组织移植物 |
取自腭部的自体黏膜组织,用于增厚牙龈乳头改善美学效果 |
数字化导板 |
基于CBCT扫描制作的3D打印模板,辅助精确定位种植窝位置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用场景
- 单颗/多颗牙缺失伴牙槽嵴萎缩:X线显示邻牙存在≥4mm的角形骨吸收时,需配合骨增量操作;
- 前牙美学区修复:要求恢复自然龈缘形态及粉红色美学评分(PES)达标;
- 咬合关系紊乱者:经正畸治疗后仍需固定修复的病例;
- 全口无牙颌患者:采用All-on-4/6方案时,需重点处理后牙区严重吸收的牙槽突。
⚠️ 相对禁忌症
风险因素 |
处理原则 |
未控制的慢性牙周炎 |
先行系统治疗至探诊出血指数<20% |
吸烟量>10支/日 |
建议戒烟至少6周后再行手术 |
糖尿病HbA1c>7% |
血糖控制达标后方可开展 |
放疗史患者 |
需评估颌骨血供情况,必要时改用短种植体 |
标准化操作流程
▶️ 术前准备阶段
- 影像学评估: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可用骨高度、宽度及邻近解剖结构(如下牙槽神经管);
- 诊断蜡型制作:通过硅橡胶印模复制理想牙冠形态,指导临时义齿设计;
- 数字化规划:运用种植设计软件模拟植入路径,避开血管神经束;
- 过渡性修复:制作透明压膜保持器维持间隙,防止邻牙倾斜移位。
🔧 术中关键步骤
操作环节 |
技术要点 |
器械选择 |
翻瓣设计 |
采用改良梯形切口保留龈乳头,潜分离黏骨膜瓣暴露术野 |
#15C刀片+骨膜剥离器 |
备洞参数 |
转速≤800rpm配合生理盐水冷却,预备深度较常规种植深1-2mm以获得初期稳定性 |
先锋钻→扩孔钻序列 |
骨增量处理 |
混合自体骨屑与Bio-Oss胶原颗粒填充骨缺损,覆盖可吸收胶原膜 |
超声骨刀+骨收集滤网 |
软组织塑形 |
行冠向复位瓣转移术关闭创面,必要时移植游离龈瓣增加角化龈宽度 |
显微剪+6-0可吸收缝线 |
封闭螺丝扭矩 |
初始扭入扭矩控制在35Ncm以内,避免过度挤压周围骨质 |
电子扭矩扳手实时监测 |
⏳ 术后管理周期
- 第1周: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预防感染,氯己定含漱液每日3次;
- 第2周:拆除包埋螺丝更换愈合基台,拍摄根尖片确认边缘骨水平;
- 第4-6周:取模制作个性化转移杆,开始渐进式负载训练;
- 6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体戴入,每年定期复查咬合接触点及菌斑指数。
技术优势对比表
评价维度 |
传统种植术 |
牙周导向种植术 |
骨增量需求 |
常需二次手术 |
同期完成GBR技术 |
美学效果 |
易出现黑三角间隙 |
通过软组织雕塑消除负性空间 |
长期存留率 |
5年存活率约85%-90% |
可达95%以上(伴规范维护) |
并发症发生率 |
早期感染率约3%-5% |
降至1%-2%(得益于精细缝合) |
治疗周期 |
常规3-6个月 |
可缩短至2-4个月(即刻负重) |
典型失败原因及对策
- 早期松动:多因过早承受侧向力所致→解决方案:延长无负载期至4周以上;
- 持续性溢脓:提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立即拆除修复体清创,局部应用米诺环素软膏;
- 进行性骨吸收:超过术后6个月的生理改建期仍持续丢失→考虑取出种植体,待炎症消退后重新评估。
相关问答FAQs
Q1: 牙周病患者可以直接做种植吗?
A: 不可以,必须先完成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包括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待牙周袋深度≤4mm且探诊无出血时方可进行种植,若存在Ⅲ度以上松动的余留牙,建议拔除后同步植入种植体。

Q2: 种植手术后多久能正常饮食?
A: 术后2小时内禁食水,之后可进食温凉流食(如牛奶、果汁),术后1周内避免过硬、过热及辛辣食物,防止刺激伤口,完全恢复正常饮食通常需要4-6周,具体时间由医生根据创口愈合情况决定。